|
|
首页 >> 政策法规 |
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导意见(2008版) | ||
时间:2008/9/25 10:04:48,点击:0 | ||
流感是由A、B、C三个型别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7年以来,每年在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为A(H1N1)、A(H3N2)和B 型。该病潜伏期1天~4天(平均2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痛、头痛、干咳、咽喉痛和鼻炎等,一般呈自限性,多数患者症状3天~7天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加重既往基础疾病,或继发细菌性肺炎、鼻窦炎、中耳炎及其他合并感染,严重者导致死亡。流感可致各年龄组人群发病,其中儿童感染率最高。但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流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近距离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也可能存在空气传播(含病毒颗粒的≤5μm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该病毒传播迅速,在养老院、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在我国北方地区,流感秋冬季流行,12月至次年1月出现流行高峰,夏季传播基本停止,表现为典型的温带季节性流行特点;在华南地区,全年均有流感活动,但秋冬季和次年夏季(7月至8月)可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流行模式。 我国当前流感防治的主要策略是加强流感监测,积极参与全球监测活动,推广流感疫苗接种,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做好暴发调查和控制,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个人卫生的公众指导。 一、 流感监测 我国的流感监测系统是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强度、季节特征和病毒变异情况,为全球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流感监测网络由197家哨点医院和63家网络实验室组成。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流感样病例的报告、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毒株的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分析等。针对近年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监测单位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和监测科室的设置要求,报告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每周一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周末和“十一”、春节长假期间要安排好病例报告工作,杜绝漏报、迟报和节假日缺报现象。 (二)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对象,保证每周最低采样量,不得集中突击采集标本;严格遵循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技术要求,努力减少上述环节对病毒分离率的不利影响。采集的标本应在4℃条件下,24小时内运送至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24小时内送达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三)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病毒接种、传代技术,提高收获病毒的血凝滴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在24小时内处理标本和接种病毒,并在完成病毒分离鉴定后24小时内,将结果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对于MDCK细胞分离阳性的,要将留存的原始标本继续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各实验室应用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下发的标准参照血清进行病毒鉴定时,发现对所有下发标准血清HI效价均≤20 的毒株,应在24小时内送达国家流感中心;其余毒株应在HI试验完成后,2周内送至国家流感中心。 (四)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期间,各省级疾控中心要每周分析监测数据,重点分析流感样病例的比例、病毒分离阳性率、监测工作完成及时性等指标,通过分析,及时观察、评估流感活动情况,编发监测简报,向辖区内监测单位、医疗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控中心反馈和报告。 (五)由于流感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呼吸道感染难以区别,秋冬季往往又是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的高峰季节,不能简单地根据流感样病例的比例高低,判断流感病毒活动强弱。各级疾控中心在分析呼吸道疾病增多现象时,要结合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和确诊流感暴发强度的变化进行综合研判。也可开展门急诊和住院呼吸道病人病原谱构成的专项调查,以明确当地呼吸道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clinet简介 | 服务指南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产品答疑 | 给学术交流投稿 | 客户投诉 国家药监局(京)-非经营性-2006-0012 京ICP备19043313号 Copyright 2008 @Clinet.com.cn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