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相关文章 |
关于“Matrix”与“Bias”译名的商榷 |
更多相关文章 时间:2005/9/26,点击:0 |
李健斋 陈文祥 我们曾在本刊发表过一篇关于基质效应的文章(1999,22:199),文中“Matrix Bias”一词译作“基质偏差”,有人建议用“基体偏倚”,我们以为不妥。但目前仍有意见分歧,为此谈谈我们粗浅的看法,供同行讨论。
我们认为专业名词应该释义恰当,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同一外文名词的不同专业中可以有不同的译名,含义十分近似的外文字译成同一中文名也不无先例。《科技标准术语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的前言中有一段话写得好:“必须强调,许多标准术语的释义局限于一定的专业范围,离开具体的专业,这些定义的解释可能是片面的。”
查“Matrix”一词,有许多译名,例如医学(解剖学)上译作子宫、母体,细胞学上作细胞间质或基质,数学上译为矩阵、母式,冶金学上称基体,矿物学上作母岩、填质、脉石,印刷方面代表纸型字模,牙科学则指牙瓷料、型片。临床化学上的Matrix是指“一种分析物的环境”,通俗说来是指样品(通常是血液或其它体液)除分析物以外的一切组成(见NCCLS文件EP-14P,1997),所以不宜用冶金学名词“基体”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用“基质”较好,将来有更合适的译名时可以再议。我国50-60年代酶作用的底物(substrate)称为基质,早已正式更正,不至于混淆了。
至于bias一词,近年来在流行病学方面用得很多,译作“偏倚”,该专业将偏倚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与混杂偏倚等三大类,各类中还有许多条不同的偏倚。据说“偏倚”一词出自统计学术语,但我们查阅了一些统计学书,除了《医学统计方法》(金丕焕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有bias一词译作“偏离”外,均未见到。旧版的辞书中(如《辞海》、《词源》)“偏”字头的词条很多(有多达42条的),但都没有出现过“偏倚”,此词条在1999年版的《辞海》中才加进去。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列出的“偏”字头40条中,也只有偏差,而无偏倚。但近年来出版的各种专科词典中颇为多见。好象这是一个新词,其实不然。
我国古代就有“偏倚”一词,“礼记中庸”有“中立而不倚”之句,宋朱熹集注云“无所偏倚,故谓之中”,但是此后很少在古籍与近代著述中出现“偏倚”一词,令人费解。而今旧词新用,不免要考证一下“偏”与“倚”字的含义。“偏”是不下、倾斜之意,“倚”字大致有两种意思,一是偏、歪,二是依靠、依赖,如倚老卖老、倚势欺人。如按前一种解释,“偏倚”仅仅是“偏”的意思,按后一种解释,将“偏”与“倚”两字组合,则有“依靠着”的含意,似乎不符合“bias”一词的原意。现在有些新版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中将“偏差”、“偏倚”两词并列,分别作了解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大词典》(王鸿利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适用于本专业,释义也比较具体,对“偏差”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实验操作中影响实验结果的一种系统变异(误差),二是在统计上指观察值与样本均数之差。对“偏倚”一词作了较详细的说明,主要是指研究设计及其结果偏离真实性方面。
临床化学与检验方面bias一词大都用于实验分析的系统误差,往往用于“不准确度”的定量指标,“差”字可以反映与靶值之差,有量的概念,实在比“倚”字要好得多,所以在临床化学中用“偏差”一词是合理的。总结以上的讨论,我们主张用“偏差”而不用“偏倚”的理由有三:1)“偏差”一词的涵义,对本专业而言,胜于“偏倚”;2)“偏差”一词,应用多年,已成习惯,如无更合适的译名,以不改为宜;3)临床化学大多数实验属于分析化学范畴,采用的名词应与分析化学一致,而分析化学中用“偏差”(如见于《日英汉分析化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82及《英汉汉英分析化学词典》,周同惠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转载《E时代医探网站》
|
|
|
|
|
|
|
|
|
|